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迴向-懺悔-感恩-發心


1.念完經迴向(天地)
 回向偈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偈二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回向偈三
大慈菩薩回向偈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
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回向偈四
普賢菩薩發願偈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回向偈五
文殊菩薩發願偈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回向偈六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普願盡法界。沉溺諸有情。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回向偈七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回向偈八
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正法久住,法錀常轉。
災障消滅,禍患不生。
法界有情,同生極樂。

回向偈九
我今稱念阿彌陀,真實功德佛名號,
唯願慈悲哀攝受,證知忏悔及所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我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回向偈十
西方發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唯願慈悲哀攝受。

回向文十一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災星退度福星臨。
九曜保長生。運限和平。福壽永康寧。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後附) 

2.誠心的懺悔(自己)
懺悔文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1、懺悔文
弟子(請念自己名字) ,至心懺悔,自從無始,至於今日,未識佛時,未聞法時,未遇僧時,


不知善惡,不信因果,遇不善緣,近惡知識,動身口意,無惡不為。



身業不善,行殺、盜、淫,口業不善,妄言、綺語、惡口、兩舌。



意業不善。起貪、嗔、癡。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焚燒塔寺,誹謗大乘,侵損常住,汙梵誣僧。



犯諸禁戒,作不律儀,自作教他,見聞隨喜。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披陳,發露懺悔。



惟願三寶,同賜哀憐,令我罪根,一念霜融,悉皆清淨。




2、懺悔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一拜)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懺悔 (一拜)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懺悔 (一拜)



3、懺悔文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3.感恩諸因緣(他人)

感恩所有發生的因緣
不管是逆境順境惡緣善緣
都是生命裏寶貴的學習
成就自己的功課
願我隨時隨地心懷感恩
並祝福生命中所有的人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4.發心行善道(志業)


「以我所 修諸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這是屬於發心的部份,可分為世俗與勝義兩類。世俗的 發心是一種利他的心,而願一切眾生均能皈依三寶;勝義的發心則是了解空性的本義。世俗的發心又可分為「願」、「行」兩種,比方說我想到拉薩,有這種希願的心,便是「願」心。而正式地趨往拉薩,便是「行」。又如我們發心要利益一切眾生,是 屬於「願」的發心,而真正去幫助別人,便是「行」。這兩「願」與「行」的發心,應依儀軌而產生。依於儀軌,並發下誓言,就得到了願的發心,接著 趨入進行。世俗的發心是依於「粗」的標幟而產生,勝義的發心則是在修證的道路上, 慢慢地產生出來──這是細微的,屬於得證法性。 一般認為,勝義發心需依儀軌而生,但吉 天宋認為勝義發心需依於儀軌 而產生。由此,便有許多辯論,一方認為勝義發心屬於空性的部分,不可能依於儀軌而產生,只能依於 個人的修證;另一方則認為在密咒乘,第 四灌便是表達勝義的發心,是依於續部的儀軌而產生。但另一方總是堅持勝義發心是依於個人修證而非儀軌而得;也有人認為 我們現在講的四句皈依文屬於大乘菩薩道,不要把密咒乘的灌頂與大乘連貫混合起來講。我個人認為這 些辯論是每個人的觀點不同,要了解勝義細微的法性的確是需要真正的修證,但吉天宋恭的觀點也對,這是因為我們首先要了解我們所 修證的是什麼?辯論他方的詰難便是儀軌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儀軌一般的解釋便是一種方法、方便,依於這個方法、方便使人了解所要表達的東西, 這樣吉天宋所謂的灌頂便和中 國禪宗有相似的地方。禪宗用棒喝的方式,便是一種儀軌,一個真正利根的人,確實可能經由棒喝的方式而了悟;密 乘除了棒喝外,另有口訣以及解釋使人能悟解不是利根的人被棒喝,僅能產生一種沒有念頭、休息的定, 就像有人做粗重的工作,坐下來休息便產生一種沒有念頭的狀態。如果說無分別就能成佛,但是在睡夢 中也有一段無分別的時間,是不是就成佛了呢?即使打哈欠,也有瞬間的無分別念。可見無分別並不全 然就是成佛。這裡要了解的並不是全無念或無分別念,而是無 念的明空方式──明而空,非常清晰。要了解這些,真的是要積聚資糧,資糧也需因緣 而生,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積聚資糧。這就屬於勝義的發心。
世俗的發心又可分為兩種角度來解釋,一種是以利他來攝受眾生,另一種是以智慧來圓滿菩提。以前 我們傳授菩薩戒時,也把「悲」與「菩提」兩者的區別解釋過。吉天宋恭也強調悲心與菩提心的差別。每一個眾生都有對個人貪愛的悲心,但在沒有貪愛下,對整個眾生就是 大乘的悲心。菩提心則除了對眾生產生悲心外,更進一步希望眾生均能達證遍智果位──願一切眾生成 佛,才是菩提心。悲心,如自他相換,在外道也有。在雪山中的岡底斯山是內、外道共 有的聖山。當時有一個外道徒往那兒朝拜的途中遭遇到暴風雪,他所膜拜的大自在天為了考驗他的悲 心,便化現一座宮殿,殿中寶座上坐有一隻小狗,另外又化現一個人對這個外道徒說:「你到宮殿中把小狗趕下來,就可以免受暴風雪之苦。」這個外道徒回答:「小狗也是眾生,我寧可受風雪之苦,也不會把小狗趕 走。」可見外道也有悲心。但我們更另有遍一切眾生的悲心,願使他們遠離一切苦因,最終達證遍智佛果,這樣的 菩提心則是內、外道的區別。另外,我們了解的是一切情器世間都是緣起性空、如同幻化,眾生所受之 苦,都是業與因果所造成;但外道的了解是一切均是由大自在天或造物主所創造出來的,他們有很強的我執與我慢,因此他們沒有達證遍智果位的念頭,而 只希望去大自在天或造物主的地方。因為我們相信的是緣起性空,並透過修證而全然了悟,所以我們需 俱備悲心緣眾生以及智慧緣菩提二者。
「以我所修諸功德, 為利眾生願成佛」。是指我們把布施、持戒等六度功德,向 證得佛果及一切眾生。布施在外道也有,甚至可能比我們廣大。但布施並不是指布施物的多少,也不是說要布施到世間沒有任何一個窮苦的人,就如《入菩薩行論》中所 說的:如果布施圓滿是指世間沒有窮苦的話,那現今仍有窮苦之人,尊的布施豈沒有圓滿了嗎?在布施的見解上,內、外道有天壤之別,其中最重要的 內道佛教徒在行布施時,並不希求回報,不會想我今天給你什麼,你明天回報我什麼,或我利用這個而進行什麼事情。由此可見,內、外二道布施目的的差異。)布施波羅蜜是指沒有貪 著已經達至圓滿,進行的布施三輪清淨──見地清淨且毫無貪執。總括而言,往外布施便是如此,往內來說,是在沒有貪執 之心,更毋需提「布施」之言。我們無法布施,是因為(不能去除)貪執,除去貪執才是達成布施彼岸,圓滿布施波羅蜜。往下的六度波羅蜜也是依於此義,(持戒也沒有貪執,)清淨持戒並不 是在「我慢」下進行,外相持戒並非真正持戒,若能了解清淨的見,真實的戒律也就能了解。吉天宋恭所 提的「戒印無別」就是這個意思,也是我們持戒必須注意的要點。當我們對大手印了解清楚,便沒有「這是我應持的戒」這樣的心態,也沒有「所持清淨」這樣一詞,因為本是清淨。但是我們對律學仍要有護持的心,即便生命危急,也不能捨棄戒律。就密乘而 言,如果有一個很強執持戒律的心,但是最後卻未能保持,便如一個盛滿水的容器,最後水仍湧出。了見甚深空性,才 是持戒清淨,所做一切皆為善。達摩祖師的《一心戒文》也是這樣解釋的,也和密乘的 看法相似。以如此的方式進行六度利益眾生,以下的忍辱、精進、禪定也是依於自身修證的圓滿。忍辱 是當別人對你進行傷害都不還擊,依見地而言,當別人對我們進行言語或身體的傷害,我們去觀察或感受這些傷害的本質不成,才是忍辱清淨,如此了解,往後我們 就不會有報復的心,而因為我們已了解清淨的空性見,產生了強大的加持力,別人想要對你造成傷害也不可能達成。禪定是指心穩固、 平和。三摩定的區分有許多種類,要達到三摩定首先具足好的因緣,便是到一個幽靜的地方,這是因為初機行者心 容易放逸,所以世尊對幽靜蘭若有許多讚頌。經典裡也提及,若心嚮往蘭若並前往走七步,便有相當大的功德。尊 讚頌沒有吵雜的聲音,並有許多遮蔭的密林,這是因為尊處於炎熱的印度。在西藏,如密勒日 巴以及巴珠波切等有名的成就者,最稱讚的是山洞,尤其是有泉水聲及風音,猶如天界般。到了幽靜的地方,如果心不能 平靜也沒有太大幫助。所以首先要語的幽淨──禁語, 身的幽淨──前往幽靜處,意的幽淨──身 心放置於自然。
有人批評密乘修大 圓滿的人到了山洞裡,還大聲喊叫。這是他們不了解大圓滿有一種特別的修法,就是在區別輪涅之境時,對著空谷回音自言自語,以了解聲空之義。 不了解的人便以為他們像瘋子一般,自言自語亂叫一通,卻不知他們有時對著山谷大罵髒話,聽到回音後又罵回去是一種特殊的修法,有些行者即能在此中了解「聲空無別」。類似這樣的修法,在密乘中很多,不了 解的人便會批評。而這種區別輪之境的修法,是上師認為弟子時機成熟,才會讓弟子進行。但是現在西 藏有些騙子,帶人到山裡亂喊一通,說是在進行「區別輪之境」,至於為什麼做,卻一點也不明白。過去有一些外國人請我教大圓滿,我請他們先做前行,但後來他們去 追隨一位白衣,去進行「區別輪之境」,再也不到我這裡,他們原先的共修團體也解散了。在這末法時代,什麼怪事都會出現。
話說回來,一切方便之法都是要使我們了解一切諸法本無自性, 也要我們了解無貪,這些是要經過我們自己的修證。禪定等等都需要修證,也要有友伴,而精進就是其他五度之友。精進是指不間斷的進行,但更重要的是要以歡喜的心態、以希 求的態度來做。放逸是精進敵人,但以很自然的心態去精進,便能對治放逸。雖說如此,我本身也不是很精進。我的上師曾對我說:「你就是不太精進,不然你的智慧真的是很好。」我們經常講人身滿 難得,能有閒暇來進行修法,是非常難得的,所以以精進心不浪費暇滿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看其他人為生活而忙碌,螻蟻也不停的工作,我們應好好利用閒暇,但精進的同時,歡喜 地去做更是重要。一切六度與發心,都是依於心。例如:在布施時有能放下的心態,持戒時有捨棄、斷除的心態,忍辱使心不隨一切而動搖,精進時的歡喜、誠信之 心,禪定時不放逸之心,智慧了解一切諸法本義。其實六度總攝起來,或是廣說六度、十度等,都是依 於這一心。


「為利眾生願成佛」 便是表達以有緣的福報資糧積聚,到無緣的智慧資糧積聚 ──有緣是以悲心利他的心態去進行,無緣的智慧來圓滿菩提,而願一切眾生皆得佛果。菩薩行者最重要的是不一切眾生,對一切 眾生盡可能地給予一切利益,並歡喜地進行,恆常地集聚資糧,以四無量心去攝受一切眾生──即願一切眾生遠離一切苦的悲 心,具足一切樂的慈心,隨喜一切功德的喜心,平等看待一切的──這些都是使菩提心增長的方法。在早晚六座 時,為自己領受菩薩戒,願一切眾生具足一切樂等,並盡己所能地進行自他相換、自他平等,這一切必 須在心中嫻熟。以這樣的心,消除四惡法、成辦四善法。也就是欺佛法僧、欺眾生是黑惡業謗便是白善法;若對過去所做的善業產生懊悔,善業便會漏失,反之對一切善法誠信、恭敬,便屬白善法; 毀謗供養之境是黑業,不而進行讚頌則是善業;欺騙眾生將使善德消失,不欺騙而說真實語將使善德增長。又如布施是布施物資,但是布施物中如果有毒或武器,就不是布施。對人產生悲心是很好,但對悲心不同的理解中也有理解錯誤的。例如把密勒日巴如同一般人看待,則看他在山中進行苦行 便會覺得密勒日巴很可憐而生起悲心,這就是錯誤的悲心。正確的悲心是像密勒 日巴般,感嘆眾生為無明所縛,而不精進修證,從而生起悲心,才是具等量的悲心。願我們所 做的一切善業,終將成為眾生成佛之因,這是願的皈依發心。我們就講到這兒,接下來我們修度母法, 希望大家好好修法,今天有人請我加持超度,在修完度母後,大家再唸一次《普賢行願品》。網文摘錄 待修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